首页 > 虚拟现实 > 唐平秋 刘婷婷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思考
2024
04-07

唐平秋 刘婷婷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时效性、智慧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要使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就要以价值引领精准把握方向、以人机协同精准有效发力、以平台建设精准投入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先后出现了课程思政、微思政等新形态新模式。201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或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旨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人工智能按照技术逻辑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是由大数据、算法及硬件设施构成的理论与硬件层面;技术层是包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及语音识别等通用处理方法的层面;应用层是基于基础层和技术层的支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层面,如智能家居、智能驾驶、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在精准、协同和适应方面具有先天优势[2],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优势

1.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动态性的复杂过程,无论是国内外的环境及形势变化,还是开放便捷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都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助推下,学生数据在各种智能终端、移动设备和传感器上源源不断地产生,其数据总量之大、传输速度之快和信息种类之丰富,导致相应的数据处理工作极其繁重。“在动态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往往极大影响着教育效果。”[3]这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理学生数据和教学数据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就越能及时抓住数据中蕴含的新规律新特点,从而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痒点”和“痛点”。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扩大了教育数据收集的范围、加大了数据挖掘的深度,而且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能够协助教师完成许多需要脑力记忆和信息读取的基础性工作,比如作业收集、随机考试、成绩批改等。这使得教师能够从繁重的常规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走近学生、关照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人工智能能够高效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人工智能芯片中的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是具有数千个内核的大规模并行处理单元,更适合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处理,远远超越了只有几十个并行处理单元遵循串行执行方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这极大提升了现有人工智能算法的速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处于一个实时动态变化的过程。三是智能的跨媒体数据识别技术缩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条。智能的跨媒体数据识别技术能够突破单一媒体信息处理的局限,综合采集与学生相关的多源、多维度、多数据类型的信息,从而突破数据孤岛,将数据联动起来,提升数据的利用效率,便捷、高效地完成对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大大缩短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条。

2.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智慧性。与大数据相比,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是智能性。人工智能具有认知功能,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工代码,而是能够根据具体数据情况不断“进化”、“自我”优化的算法结构,它能使自身的算法模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因程序出现错误或者发生意外情况而无法做出反应导致数据利用率降低的“傻瓜式”状态。人的思想状况是复杂多变的,其产生的数字轨迹也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教育数据,人工智能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调整优化算法结构,从而精准瞄准靶向目标,提供优质教育内容,这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智慧性。在技术逻辑层面,人工智能以进化的算法结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智慧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以大量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在采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经验,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算法结构的优化更新。第二,立足自身的算法完成进化。当数据总量足够多时,人工智能便能借助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拟出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轨迹、思想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调整优化算法结构。因此,在“数据+算法”的双重加持下,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迅速增长,越来越善于处理数据,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进而及时、精准、智慧性地解决学生出现的思想、行为、心理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学生微表情图像特征的提取与对比,不仅能够识别预测出学生的真实情绪和隐藏情绪,而且能够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活跃程度,并将学生上课的真实体验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喜好,及时改进教育策略。二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在大规模语料库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支持下,对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交流语言进行语义分析、语义转换和信息挖掘,从而在图表、文本、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中探索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三是智能识别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自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噪音”和“杂音”,并将其过滤掉,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

3.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针对性。“针对性是精准思政的核心,也是适应技术发展而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的体现。”[4]这要求高校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了解、准确研判学生的真实情况,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侧重输入,需要在数据变得有用之前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加工;后者侧重输出,它允许机器执行认知功能且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在以往的大数据时代,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借助大数据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从整体层面勾勒出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征,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场景,在实际的运用中依旧采取“上大课”“开大会”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也让教育者对技术能否改变教育现状产生了怀疑。“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P2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处于发展形成阶段,能否引导他们将理想信念内植于心、外化为行,关键在于能否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置教学内容和实施场景。而人工智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针对性。一是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技术支持下,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精准供给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实现规模化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计算机模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能够在精准把握学生群体特征与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联系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社会热点事件,营造沉浸式、泛在化的教学氛围,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图片、场景,准确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策略

1. 以价值引领精准把握方向。思想清则方向明,循大道则至万里。人工智能好比“推进器”,必须以价值引领作为“方向盘”,精准把握育人方向。首先,要以价值理性定位工具理性的方向。价值理性关注事物的价值意义,工具理性则以最优手段追求效益。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具有兼顾精准和效率的工具理性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价值引导和意识形态属性,要求人工智能帮助学生解开“思想疙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又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因此,人工智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依据进行算法设计与优化,防止技术手段凌驾于教育之上,陷入形式大于内容、认知偏颇、思想缺失的困境。高校要防范人工智能裹挟着工具理性、效率优先的理念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的价值体系和秩序。其次,要以共性价值定位个性教育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是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走向局部,强调落实到实际工作、精准到现实的人的创新性教育。但若是一味地投其所好,无条件地迎合学生,则会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P34)高校必须在精准与效率中牢记价值目标,在个性关怀中把握好价值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旗帜鲜明地讲好创新理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既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又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

2. 以人机协同精准有效发力。如今,人工智能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在特定领域或任务上甚至能够超越人类智能完成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不能完全脱离人类智能完成复杂性工作。“人类智能是人工智能产生的基础,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延伸。”[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要以人机协同为着力点,实现精准有效发力。首先,教师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落地生根、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教师。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全过程都要有相应的人员负责把控。在学校层面,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的推进提供规范性指导。在教师层面,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协同思维、找准角色定位,提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教师既要把控好人工智能运用的边界,防止出现学生隐私泄露或者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要在人工智能中融入情感关怀和思想引领,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智慧课堂的组织者和精准教学的把控者。其次,人工智能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工作的推进。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协助教师高效精准地了解学生的状况,充分激发人工智能的教学潜力。一方面,要通过人工智能拓宽师生平等对话的渠道,重塑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促进智能算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耦合”,通过融入生动的话语、鲜活的事例、丰富的场景,实现对理论的阐释说明,着眼于大道、落实于小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3. 以平台建设精准投入实施。平台建设是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要加强一体化智能平台建设,打通高校育人工作的堵点、难点。首先,要构建大数据收集平台。一要搭建校内局域网信息共享平台,严格执行信息分级和保密制度,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收集数据,将数据的收集、存储、分类、管理、共享工作集中起来。二要加强校企合作,将校园数据与商业数据进行联动,发挥协同作用,更加精准地为学生“画像”。其次,要构建智慧化教学平台。一要完善智能教学设施,比如校园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设备、多媒体设备等,以便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精准供给教育内容。要打造VR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场景,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在具身性、沉浸式体验中领悟理论知识。二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汇聚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实现“教”与“学”的跨时空联结,通过适应性反馈,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三要丰富和拓展线上平台的应用功能,开设理论学习、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再次,要构建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人员要做好技术更新,不断优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算法模型,使平台运行平稳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落实 落实 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9,(Z1).

[2] 万光侠,焦立涛.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3,(5).

[3] 周 远.精准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0,(8).

[4] 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42(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 冯 刚,邢 斐.新时代数字思政的哲学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9).

作者简介

唐平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婷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研究”(项目号21BKS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

高校党建研究会

专业委员会会刊

欢迎扫码订阅!

编辑 王鹏辉

审核 谢成宇 罗 佳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